悦意集团

有机,“我太南了”,你还在坚守初心吗?

2020-12-22

我们在超市里经常能看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有机农产品,比如有机蔬菜、有机水果、有机大米等等,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购买普通蔬菜,因为有机蔬菜的售价比普通蔬菜贵3-10倍。

消费者在这边嫌弃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昂贵,而在坚持有机农业的农人那里,他们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的痛苦煎熬:

漫长的土壤转化期,难以购买到真正的有机肥,纯物理除虫除草的巨大人工成本……

完了之后还在为怎样让消费者信服而苦恼。

做有机真的“ 太南了”

你还在坚持做有机吗?

那么,

何为有机?

先百度个有机食品概述:有机食品是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

首先,有机食品的标准是非常严苛的,以种植为例,有机食品的种植规范首先要求基地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

在这个期初要求的基地范围内,其实就大幅抬高了有机种植的市场门槛,试想一下,一个远离城区,远离交通干线的基地,在员工招聘和人才保留以及日后销售流通环节,先天就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有机种植基地必须完成土壤转换期,中国由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农业的转换通常需要两年或三年的时间(转换期要满24个月或36个月)。

一年生植物的转换期至少为播种前的24个月,草场和多年生饲料作物的转换期至少为有机饲料收获前的24个月,饲料作物以外的其他多年生植物的转换期至少为收获前的36个月。

简单说就是基地的种植土地,3年不产出,在3年内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净投入。每年轮种,作物长成了就回收入地,不断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这个期间,还要大量施用有机肥,绝对不能用化肥,农药,杀虫药。

3年下来,按照一个种植面积500亩的基地投入测算:

人工+租地费用+基础建设费用+管理费用+水电费用+资金占用成本,将会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投入和消耗。

试想一下,3年后基地达到有机标准,并且顺利拿到认证了,那么在商品价格上,又会产生多少摊销呢?

已经被价廉物美浸染多年的消费者能接受这样的摊销么?

你让你的目标消费群去真正了解有机食品的来龙去脉,又要花多大的精力呢?

讲一个行业内流传度颇广的故事,发生在山东。

2000年,一个日本公司在山东流转了一块土地,做有机食品的对日出口。当地政府因为引进这样的项目欢欣鼓舞,喜大普奔。

日本公司圈地进场后,围墙一起,机械一进,大门一关就杳无音信了。一年过去了,基地什么都没有拉出来,只见有各种肥料拉进去,两年过去了,还是一样,三年……四年……

当地政府在这个过程中非常着急,不断和日方负责人沟通,对方永远是有条不紊地说:我们的项目在顺利进行中……

倒是当地的老百姓不断和政府反映,这家日本公司的基地很奇怪,他们不管种什么,长成以后不收,直接就又回到地里了,而且基地里的虫子非常多,相邻的几个老百姓的地里都遭殃了。

直到基地在周边挖了一条类似物理阻隔的水沟以后,虫子的事才渐渐不了了之。

就这样,这个基地在不断争议和质疑当中发展到了第五年,当地政府的领导也换届走得差不多了,对这个基地失去了之前的热度和关注。

基地终于开始出产作物了,整齐的包装箱,冷藏箱开始从基地不断发出,出口到日本,出口的价格是当地同等农产品价格的20-50倍。

可为什么市场上真正的有机食品很少?要点就在这个“真正”上面。

国内现在真正生产有机食品的肯定是很少的。

为什么少?

一、基地的硬件条件是第一个高门槛。

二、  严苛的土壤转换期基本阻绝了大多数资本的进入。哪怕真正只做2年,也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三、有机食品在种植过程中是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的,但是真正在疫病来临时,面临当年或当季绝收时,用药还是不用,这绝对是考验经营者的良知的,没有坚定的信念是很容易动摇的。

要知道,用了其实也看不出来,基本吃不出来,消费者也查不出来。

四、有机种植采用的是物理除虫方法,绝对不能使用杀虫药,满棚已经到处是虫害了,粘虫板,灭虫灯都已经没有办法的时候,一壶杀虫药就能解决全部问题的时候,就又到了考验良知的时刻了。

五、当一个有机基地,经历了之前所说的几个大事件,真金白银地投入,百炼成活,终于可以开卖的时候,新的问题就又开始层出不穷地出现了。

1.基地的运输、物流、保鲜、仓储链条。

2.消费者对产品的健康认知和价格认知。

3.整个产品对应的市场渠道建设和维护。

上述三条,条条见血,条条花钱,条条花大精力。你顾得了生产,就顾不了市场,反之一样。

有机真的“太难了”。

所以现在做有机的难度在于很多真正搞有机的,少部分在生产环节就没熬过去,活下来的很多又搞不定市场。

搞有机的搞不了市场,搞市场的,挣惯了快钱,受不了基地的煎熬和痛苦。

反而那些不“真正”搞有机的,买来卖,狠狠地忽悠,靠着有机的价格,挣着批发市场来的差价,光鲜地向消费者展示杜撰和现编的一些新名词,继续在驱逐着真正的有机食品。

接触到的不少农人中,很多是真正砸了大价钱,熬了很多年想做好有机的,我常常和他们探讨起有机农业的出路,我觉得国内真正做有机的农人面临着如下的问题:

1. 一线城市有相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但是发展有机基地的硬件条件和一线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成为就近发展基地的巨大障碍。外地建立基地又存在着巨大的消费信任建立难度。

2.山清水秀的城市,周边有好地的,一定欠发达,欠发达的地方消费能力又有限,生产成本其实也降低不了多少,目标市场还是省会城市和省经济强市。

3.现在的电商体系倒是给跨境跨区域流通搭建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一些偏远地区的优质农产品有了对外宣传的窗口,但是,当有明显利差的商品让别有用心的人盯上的时候,也就离混乱不远了,现在其实已经是了,真真假假确实不容易分辨。

有些农民,他们会给自家留一亩三分地,专门是给家人和朋友品尝的,不打膨大剂、除草剂和化肥农药的,至于那些颜色漂亮、饱满、但是口感欠佳的运到哪里给谁消费,也就只能呵呵了。

类似的情况在华夏大地上到处都是,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里,一方面是巨大的成本投入,时时刻刻面临的人性考验,一方面是市场的不成熟,消费者的不信任,你还能坚定做有机的初心吗?

听一听你的回答,期待留言!